中藥湯劑煎煮篇(一)
Q:中藥湯劑煎煮前,是否須要先將中藥材清洗?
A:醫師處方的中藥材稱為中藥飲片。將中草藥經過加工過程而成的中藥材就是我們日常接觸的中藥飲片!加工過程包括淨製、切製及炮炙工序,所以可直接使用無須清洗!
Q: 聽說有人會在中藥飲片加入硫磺以防霉防蛀,服用有硫磺的藥材對身體有害,那麼浸洗過才食用是否有幫助?
A:被硫磺熏蒸過的中藥飲片內的化學有效成份已改變,原先的藥效亦會降低了
,即使清洗也未能補救。所以選購中藥飲片時最好到信譽良好的店鋪購買。
Q:那麽煎煮前還有甚麽要注意的?
A:中藥湯劑的煎煮是以水為溶媒與中藥飲片共置陶瓷質[或不銹鋼]容器內用直接火加熱至沸騰,再經一段時間煎煮,然后去渣取藥液口服。中藥飲片內的藥物水溶性有效成分析出是療效好壞的根本。任何影響有效成分,會析出的因素都直接關係到療效。所以煎煮前將中藥飲片(後下藥除外)徹底泡浸為重要的第一步。泡浸目的是讓水份有足夠時間滲透入中藥飲片的植物細胞內,從而增加水溶性有效成份的析出濃度!通常泡浸三十分鐘便足夠!切記千萬不可換掉泡浸的水,則否便變成清洗中藥飲片,連有效成分也沖走。
中藥湯劑煎煮篇(二)
Q:煎煮中藥湯劑,放入的水量及煎煮時間應如何掌握?
A:煎煮前放入水量多少及煎煮時間長短,彼此互為因果,亦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處方內的飲片性質、方劑大小重量、爐具火力強弱、要求煎出的藥液容量,及飲片於泡浸時對水分的吸蓄量(飲片的乾燥細胞會將水份吸收及蓄存)等等。
一般如傷風感冒方劑因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較易揮發,故煎煮時間只須20分鐘;但厚味的滋補藥 (多作為調理及滋補身體之用) 的有效成分多為氨基酸、生物碱、鞣質、淀粉及蛋白質等,這些有效成份較難充分溶入藥液,故須較長的煎煮時間,約為45分鐘;其他的方劑大約須煎煮30分鐘,開始時先用大火(武火)煎煮至沸騰,之後才轉用中小火(文火)繼續煎煮,並保持微沸狀態。
中醫師普遍要求一劑處方煎煮一次約煎出200毫升[c.c.]藥液,若給兒童服用可以稍為少一些,通常要求120毫升左右。不同藥物飲片對水的吸蓄量分別也大;例如礦石、甲殼類飲片如龍骨、牡蠣、石膏等吸蓄水分最少;而莖、葉、花類飲片如銀花、桑葉、荊芥、麻黃等吸蓄最大體積水量,約為每克3毫升,其他種類飲片取平均值每克1.5毫升!
一般家庭用的飯碗一碗水約為250毫升,所以約為四碗水煎煮出八分碗[200毫升]藥液。醫師按藥材的種類,建議藥湯的煎煮的水及時間。病人按照醫師毎次不同處方及指示煎煮藥湯。如有疑問,可在煎煮前向醫師查詢。
睡前宵夜損脾胃要戒
Q:常聽人說:睡前宵夜損脾胃,在中醫角度是甚麼一回事?
A: 這慣語內的"睡前"及"宵夜"明顯表達了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應理解為晚上11時至凌晨2時左右的時間段。
當中醫談及時間時,必先認識「子午流注」學說中時間與經絡臟腑的關係 : 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膽肝經絡臟腑活動及氣血最充盈興盛的時段。即是身體的氣血主要集中在膽肝經絡臟腑內。
中醫理論中,肝的功能主要是疏泄,膽的其中一項功能為貯藏及排泄膽汁,膽汁由肝臟生成,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正常的疏泄功能促使膽汁排泄暢達,是脾胃運化功能健旺
的先決條件!
五行學說中,肝膽屬木,脾胃屬土,五行木尅土已經說明肝膽對脾胃的影響!著名中醫典籍《金匮要略》中亦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進一步說明二者的密切關係!
中醫理論中,胃以通為常為用,瀉而不藏,傳化物而不藏!可簡單理解為胃腑使水谷食物盡快腐熟為精微物質,讓脾臟運化全身為用,所剩有害糟粕廢物亦盡快讓身體排走!
若在睡前吃宵夜,水谷食物進入胃腑,需氣血進行受納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此舉必令肝膽氣血有失充盈,如間中吃亦無傷大雅,但久而成為習慣,肝膽之氣血在長期欠充盈下,肝膽之疏泄及運化膽汁之功能必受損而影響脾胃運作。加上胃腑要相對長時間進行受納及腐熟作用,有違通與不藏的生理功能,對脾胃功能也做成損傷。
總的來說,睡前宵夜,直接損害肝膽氣血及加重脾胃負擔而造成"損脾胃"的後果!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在睡前吃宵夜了。
由於每人體質不同,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諮詢中醫師意見進行調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