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柔靜楊式太極拳班,彈指間習拳已經多年!雖然師傅用心指導,奈何劣徒只是"平常心"學習,習拳並不進取,當然感想倒是有一籮籮,發發武林高手白日夢,甚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天馬行空,無聊時坐下來總有一些湧上心頭,但站起來又回復了"懶惰"的英雄本色!
這些日子,忽然心血來潮,希望寫寫盤旋在腦海多年,我對太極拳的臆測!首先聲明,此中絕無學術成份,只是我農耕閒暇之時,東拉西扯,將腦袋裡的點滴,湊雜成章!
回憶我學拳初期,只是依樣畫葫蘆,雖然師傅亦有在適當時候解釋相關拳理,甚或提及太極拳的技擊內容,但始終心底深處總有對太極拳在技擊方面有太多的疑惑!
縱觀其他武術,日常學習內容總離不開增加肌肉強度、骨骼硬度及反應速度的鍛鍊,例如打沙包、舉重、 散手對練、挨打及踢打硬物如樹幹等等!相反地,師傅常常強調身體要整體放鬆,演練不要過速,盡量完成一個招式才開始下一式,但要求式與式之間連綿不斷!這樣的話,力從何來?
這個疑惑,不時在腦海中湧現滾動,刺激思考;加上耳濡目染拳理的術語,日子久遠下,似乎愚者千慮偶有鱗爪!例如拳理要求形態動作遵循鬆、穩、圓、節節貫串、內外相合;談及發勁時往往提及沉著鬆靜、力由脊發、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師傅每課都苦心告誡沉肩墜肘,更提及發力點在胸腰椎交界命門穴附近那處!這些似乎都標誌著力學的精髓,絕對取諸大自然!
大地是太極拳中力的唯一來源,是大地母親龐大質量所產生的引力,也是受個人的體重影響 : 身體所受引力越大,體重越重!如何將大地的引力化為太極拳的力? 靠的是物理學的反作用力及身體質量重心與大地之間因相對位置所產生的能量 :勢能!人的身體由肌肉及骨骼組成,幾何結構和體重分佈會有一個重心,其位置在胸腰椎交界,大約在命門穴附近!這個重心距離地面越遠,身體所蘊含的勢能越大!身體因鬆沉(主宰於腰)而將勢能轉換為大地對身體產生的反作用力 : 你鬆沉的身體令重心向地面方向移動(發於腿)因此向大地加力(根在腳),這樣大地回敬一個反作用力在你的身上,作用點在腳底!
一位太極演練者身體的肌肉、骨骼及相關的全部關節純粹是一個中介物、傳輸物,其存在只是作為力的中介物,作為力的傳輸物;另外,肌肉及關節組合成可調整相對位置的彈性結構,例如弓前坐后、轉腰等,雖然本身沒有力的增減!
太極拳演練者的身體對力沒有一丁點的增減,不會產生力亦不會吸收力!因為不會增加力,所以不須如其他武術般鍛鍊肌肉強度;因為不會吸收力,所以演練者身體不會因"接受外力"而受傷!就技擊而言,發勁之力來源於腳底下的大地,拳理所說的"發於腿",説明腿帶動演練者的體重經過腳的傳輸作用於大地,大地產生的反作用力再沿腳而腿傳送去到腰,然后沿脊柱將力送出!
反過來,在技擊過程中,施襲者加力於受襲者身體,理論上身體任何部份都可以接受這外力,但要達到外力不令身體受傷,就要將力傳送至腳下的大地,這瞬間,腳底要與大地合成一體!
簡而言之,太極拳的核心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矛盾統一,透過經年累月演練便熟能生巧地將身體的骨架調節成一個最佳傳輸外力結構,訓練全身肌肉不得干擾及參與力的傳送!應該怎麼樣去理解"主宰於腰"這個口訣?腰是指胸椎與腰椎交界之處,亦為全身體重的重心,重心是指全身體重集中在這點,是身體的平衡點!解剖上,腰椎比起頸椎胸椎更能受力,正正是力的中心!
最后,談一談轉腰與力的關係!轉腰即是上身以脊柱為中心轉動,這個圓週運動可消除外力!大家都知道地球對月球有吸力,這吸力將月球拉向地球,但為甚麼月球沒有撞落地球表面?原因是月球進行圓週運動,地球拉月球的力正好用作驅使月球進行圓週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因為這個拉力(向心力)另有用途,所以月球不會撞向地球!太極八法,掤、履、擠、按、採、挒、肘、靠,或多或少總是離不開弧形的圓週運動,想必是一個立體的球,而不只是平面的圓形吧?
所以先賢的練拳口訣,正正是要調節人體結構及其間各個關節如何配合協調,有利於力的傳送!整套拳的每一招儼如一個建築架構,是在不同情況下傳送力,習拳者是要將自已變成貝聿銘,將拳譜的每式每個建築物配置洽當,只有汗水、毅力和時間才能成就對舉手投足、身體各部份相對尺寸度數的嚴格要求!
這洽洽是太極拳難學難精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