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育政策,可謂朝令夕改,使學生、老師及家長同感傍徨。於無奈嘆息之同時,亦勾起我童年學習期間零碎回憶 . . . . . .
我是六十年代初來到香港的 "小人蛇"。當時還未屆入學年齡。父母也早出晚歸,為生活擔子而辛勤工作。當時的幼稚園教育並不普及,我一如其他大多數適齡的孩童,第一次踏入校門就是小學一年級。當時開設在屋村天台的小學無疑是一處積極承擔教育使命的場所。但我因居所地點的關係,進入了一所位於鯉魚門由教會主理的鄉村學校就讀。雖然學校為平房式單層獨立校舍,學習環境比較天台小學為佳,但因每年級的學生人數參差及不多。我們是幾個年級的同學共用一個較大的課室,並由同一名老師任教。當某一年級上課完畢,老師只須向左或向右移動數步,便開始教授另一個年級的課程。當時與大哥哥和大姐姐一起上課的情形,我腦海中的記憶尤新。當時的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很年青,很友善。
在這所學校讀了三年,我的感覺是很多時間都是在嬉戲中渡過,常常與同學到山野遊玩。我開始做家課的時間通常是晚上母親工作回來之後,因我當時居住的地方是沒有電力供應的,所以大部份的家課都是在燭光下及母親的責難聲中草率完成。那個年代,很多父母都為了生計須出外工作,我亦因此須於放學後獨自留在家中。我亦因屢次拒絕 "享用" 母親預留的飯餐,母親在沒有其他可行辦法下,只有求助於學校,因此學校 "破天荒" 收取我每月拾元膳食費,從那天開始我便與校長,主任及所有老師共同用膳,這也正是惡夢的開始。從那時開始,不論那個科目欠交功課,那一科目的問題答得不好,各位老師都會不約而同的在用膳的時間向我 "教導" 一番。
當時每一年級最多也不過拾來人,考試測驗都不太困難,升班之後也是在同一課室,只是課本不同吧。後來因遷往公共屋村居住而轉往一所屋村內的教會小學就讀。因投考四年級插班生的成績很差,所以須要重讀三年級。我當時的數學成績也比較差,所以五六年級那二年,我參加了學校的補習班。補習班雖然在學校上課,但老師都是學校再聘請的,當時的補習老師大部份都是讀預科的學生。六年級那年終於報考了 "升中試",當時只知道 "升中試" 會決定你將來要讀的是那一間中學。學校雖然也有額外的 "中英數" 習作,但老師們並沒有特別強調 "升中試" 的重要,只覺得老師們只是如常一般的授課,父母也沒有特別的緊張。一切就是那麼的平常,又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 . . . .
當時學生的目標既簡單又明確,升中試讓你有機會選擇入讀香港九龍新界任何一間中學。唯一的條件就是要在升中試考取好的成績。跟著的就是中學會考、港大入學試或中大入學試。當時的預科畢業生還可選擇其他當時的大專院校如 : 理工、浸會等,也可報考英國倫敦大學在港主理的普通教育文憑試,也可考慮到外地升學等等途徑。當然有更多的中五、預科畢業生在別無選擇下要投身社會工作。雖然當時亦 "製造" 了一些 "香港怪現象",例如 : 大學入學試合格而又被摒諸大學門外,劉家傑主持的問答比賽成為報考升中試學生的選校指南,但當時整體的或個人的學術水平並不遜色。
我個人並不反對考試制度,一個公平的考試制度不失為一種評估、篩選及編配的好工具。制訂教育政策的決策者給我的印象是他們正朝著完全廢除考試制度為最終目的。他們提出的支持論據於我而言只是因過份 "溺愛" 及 "維護" 學生為大前提所衍生的。學習承受壓力、處理壓力、體驗失敗、接受失敗是個人成長中的維生素及養份。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從考試制度中獲得這方面或多或少的經驗。雖然我們不應鼓吹功利主義,況且教育工作是百年樹人之偉業。但考試制度所衍生適量的功利主義,也可作為自我奮鬥、進取的原動力。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惰性,適量的考試是不可或缺的。
這些年來,教育改革只停留於形式上或只觸及一些方法的選用,而我所期望的改革卻是一些根本的、觀念方面的。 而涉及的層面不單是政府辦教育的有關當局及老師,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父母,當然包括自己在內。
家長們往往將學生學業成績作為個人日後成就的指標,也就順理成章地將學業成績作為一個量度的準則。 並用來評定學校的等級,作為取捨的依据,或依此來評核教師。 我相信家長們應該改變這方面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將是改革的絆腳石。 亦只有能夠改變或去除此種觀念,才有根本的改革。 否則學生求學時期的家庭生活只能是學校課堂的延續,家長們也變成教師吧了,父母與子女沒有太多時間閒話家常,更沒法對週遭發生的事討論一番或表達觀感。 因為大多數的家長都忙於督促子女完成家課或替他們溫習,不敢鬆懈。
我們知道,接受教育的學生們是不同的個體,不論長幼,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獨特性格。 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並非將一些觀念、資料強加於他們的記憶中。 而是教曉他們一些方法,掌握一些工具,使他們可以自己探究並尋找他們希望能達致的境地,無論是精神上的或實務上需要的技術水平。 亦使他們知道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性,並在學校的環境中親身體驗和學
習實踐。 我個人認為這些都離不開對語言和文字的熟練運用及掌握。 因語言和文字的本質是聲音及符號,故廣義來說應包括音樂及繪畫。 假如我是中小學課程的設計者,我會建議中小學應著重語言和文字的訓練,並必須學習多種不同語言和相關的文字,並加插適量的音樂及繪畫課程。 在教導語言和文字運用的有關課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適量加入一些能令學生認識本國歷史及人生哲理的材料。 而有關數理化生物等理科的科目,我建議由課程中剔除,改由老師用課外活動的形式介紹一些很簡單及基本的慨念,只作為一種普通常識去處理便己經足夠。 深入地學習數理化生物等科目,是給那些有興趣並有志投身鑽研該門專科學問的學生進入大學時選讀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用得上在學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強合格的物理學或附加數學,我總覺得這些科目還是留給有心的同學在大學階段努力算了。 我相信語文能力高的同學,學習任何新事物都能事半功倍。
這樣的話,我們的準則只有一個,就是語文能力的高低。 學校亦有較多時間安排教學內容。 我相信學生亦無必要將學校的功課帶回家,而因此可以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