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复方汤剂煎煮法与疗效关系研究进展– 撰写综述

课程名称 : 中医全科学士 (BTCM)



日期 : 2007年11月30日


关键词 汤剂煎煮 疗效 有效成分 先煎后下 高压煎煮

序言

中药复方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以水为溶媒与药物共置陶瓷质容器内用直火加热至沸腾,再经一段时间煎煮,然后去渣取药液口服,是常见处理汤剂的过程。药理学证明药液中的药物有效成分是疗效好坏的根本。任何影响药物中有效成分水溶性的因素都直接关系着该复方的疗效。故煎煮方法不容置疑地左右着疗效。任何讨论汤剂煎煮方法的文章都涉及煎煮器具、药物浸泡、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煎出量、煎煮次数及特殊药物的处理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冲服、代水煮等等。但从药物中有效成分化学性质方面去重新思考煎煮方法、针对个别药物的特有性貭所提出的先煎后下的煎煮方法及用水量煎出量配合火候的定量研究,都促使我们在一个较科学及定量的层面去了解煎煮方法及疗效的必然关系。

正文

1. 中药复方涉及不同药物的配伍。实验证明,群药合煎与个别药物单煎的合并液所含的化学成分往往有差异,疗效也不完全相同。药物配伍会对某一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有影响,例如,多糖可使甙类、酚类、甙元增溶或助溶[8] 。 群药合煎可使成分增溶而增效、成分挥发或生沉淀而减效,或降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新的化合物[2]。例如[2],在<当归承气汤>中加大当归用量能提高汤液中磷脂含量,致使大黄总蒽醌的溶出率亦随之增大。葛根淀粉可使芦丁的水中溶解度增加近4倍;苍朮可使游离麻黄碱充分溶解;甘草可助石膏中硫酸钙在汤液中的溶解程度;牡蛎与柴胡同煎能提高汤液的碱性度而防止柴胡皂甙的分解令柴胡有效成分煎出率增大[8]。

2. 复方煎煮过程中亦会产生新的疗效,麻黄汤内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桂醛与麻黄中的麻黄碱起反应而生成一种新的及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强心作用明显持久但毒性却减少近4倍[8]。 可见复方在正确的配伍下能利用药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并藉此提高疗效。 在药物配伍确定的大前提下,煎煮方法毫无疑问会直接地并主要地影响着这个化学反应,亦因此最终会累及总体疗效。


3. 现代研究证实,药物中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盐类、甙类、苦味质、有机酸盐、鞣质、蛋白质、糖、色素、树胶、多糖类、酶和少量挥发油都能被水浸出而溶于水[12]。故以这些为主要成分的药物,一经煎煮,有效成分便迅速溶出。 因此,这类药物的汤剂疗效较好。例如,茵陈、大蓟、商陆、地骨皮、使君子、葛根、杜仲、夏枯草等[8]。

4. 又黄芩、银花、桑白皮、桔皮中的黄酮甙,补骨脂、白芷、独活、泽兰、秦皮中的香豆精甙会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溶解度[8]。 但大黄、番泻叶、牵牛子的泻下成分,钩藤、臭梧桐的降压成分都属不耐热物质,不能久煎;解表药的挥发油成分亦是如此。

5. 滋补药的有效成分多为氨基酸、生物碱、鞣质、淀粉及蛋白质等,煎煮不到一定时间,有效成分便不能充分溶出而影响疗效;又紫菀止咳成分为紫杜鹃黄酮和甲素及麻黄中的麻黄碱用于平喘时,煎煮时间须稍长[8]。

6. 因科技的发展,目前煎药机的应用相当广泛,但传统的直火煎煮方法所得煎出液的有效成分不逊于煎药机[9]。又传统煎煮汤剂方法亦优胜于煮散及配方颗粒调配等剂型[5]。


7. 但亦有实验研究涉及蒸气加热煎煮法和加压煎煮法,并发现加压煎煮时,由于压力的作用,水份能迅速渗入到组织细胞中从而促使有效成分溶出。另外加压后,锅内温度因而高于常压煎煮,又能增加药物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所以压力和温度的升高更能增强药物的疗效[8]。又用于煎煮的器具要用尺寸比较大的,以利药物于沸腾时不断翻滚,促进药物加速溶出并可避免药液外溢[8]。

8. 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较难煎出,故应将其先煎。例如,茯苓必须切薄片先煎才能提高煎出率发挥临床疗效。先煎延胡索才能提高汤剂中生物碱的含量,更好地发挥临床止痛作用。用制首乌亦必须先煎久煎而避免滑肠泻下负面作用。菟丝子煎出效果差,生用要先煎久煎,若用高压煎煮,其煎出效率最佳。苦杏仁通常是去皮尖后入药,但为了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临用前将苦杏仁打碎先煎即可。其他药物如石斛、鳖甲、珍珠母、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石、石膏、水牛角、龟板、穿山甲等都应先煎才不会造成浪费,而附子、草乌、川乌、细辛需要久煎先煎致使其毒性成分能被水解而减去毒性[10]。

9. 就先煎药物内属于矿石贝壳类的,为了有效地增加其溶解度,可先将药物粉碎后再作先煎安排,而粉碎程度由40目至60目不等[11]。

10. 但有些药物含芳香性挥发油,久煎会使有效成分耗散殆尽或遭到破坏,影响临床疗效,故宜后下。 槟榔、木香、藿香、砂仁、生黄柏、夏枯草、鱼腥草、板蓝根[11]、钩藤、番泻叶、菊花、薄荷、菁蒿、荆芥、沉香、肉桂及大黄生品作泻下用时,都属这类药物[10]。有学者考虑及先煎后下药在二煎时的困难,设想将常用的先煎及后下药物分别加工成浓缩液,并将之密封包装冷藏备用。煎煮时只需将先煎后下药物的浓缩液依先煎后下的次序倒入锅中与其他药物一同煮沸即可[6]。

11. 有的药物对热不稳定,遇热后易失去临床疗效或产生别的不是期望的疗效。 此类药物要研粉吞服或冲服才能发挥疗效,例如雷丸、田七、鸡内金等。 此种服药方法亦适用于洋金花、马钱子等属剧毒药物,可掌握剂量既保证安全用药又能保证临床疗效[6]。 又如茯苓的多糖成分难溶于水,临床上不断增加其用量(至30克)却未使疗效增强,故在汤剂中也宜釆用冲服方法[4]。

12. 有学者经实验企图量化与汤剂煎煮有关联的几个指标[7],即吸蓄量(个别药物吸取及蓄贮水分的程度 - 公式中的r)、蒸发量(经验值为武火每分钟19毫升而文火为9毫升 - 公式中的b)、加水量(放入容器开始煎煮时的水的体积)、火候、煎煮时间及煎取量(公式中的a1或a2)等。由此项实验归纳[7]的经验公式为 :

(1) A=rG+bT+a1 ,及 (2) A2=bT+a2 。
(A 为首煎加水量而A2 为二煎加水量,G为药物总重量及T为煎煮时间)
不同种类药物的吸蓄量(r)是有差别的,经实验测定有如下的经验值 :

(1) 茎、叶、花类如银花、麻黄、桑叶、荆芥等为每克2.35毫升;
(2) 根、根茎类如桔梗、黄岑、柴胡、防风等为每克1.82毫升;
(3) 子实、果皮类如连翘、陈皮、杏仁、栀子等为每克1.98毫升;
(4) 枝、干、皮、藤类如勾藤、桂枝、川朴、黄柏等为每克1.23毫升;
(5) 石、介、虫、甲类如龙骨、牡蛎、生石膏等为每克0.72毫升,

它们的平均值约为每克1.60毫升。 例如,用直火煎煮一剂复方共重82克的八珍汤,要求文火首煎30分钟及二煎20分钟而每煎各取200毫升药液。根据公式得加水量分别为- 首煎 : 1.6X82+9X30+200 = 601(毫升);及二煎 : 9X20+200 = 380(毫升)。但有些药物如竹茹、玉米须、金钱草等剂量大、体积大,会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溶出,应单独先煎20分钟后捞出药渣,留下药液再加入复方中其他诸药同煮,这过程称为代水煮[18]。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要将上述的加水量作适当调整。


总结

煎煮方法亦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药理学知识的了解而作出相应的调节。 但无论如何,若由病家自已进行煎煮,要他们掌握有关细节及常识而进正确的操作,相信是一件很因难的任务。

最后,在此简述煎煮方法作为总结 : 在复方汤剂煎煮前应先知道那些药物须先煎后下及作相关处理例如须粉碎,之后可参考上述公式估计加水量。然后将泠水及药物放入较大容积的陶瓷质容器内浸泡约30钟。之后开始煎煮,先用大火(武火)至沸腾后才转用小火(文火)继续煎煮并保持微沸状态。 煎煮完成后可去渣取液口服。解表药煎煮时间约为20分钟,清里药和温补药约30分钟而厚味滋补药约45分钟;厚味滋补药宜煎煮三次并将三次所得药液混匀后再分服,其他可煎煮二次。



参考文献

[1] 刘芳 <浅议汤剂煎煮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湖北中医杂志[J] 2004 26(8) : 55
[2] 陈永刚 童学飞 <浅析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原因> 湖北中医杂志[J] 2003 25(2) : 51-52
[3] 莫文先 <浅析中药汤剂疗效下降的因素> 时珍国药研究[J] 1997 8(1) : 82-83
[4] 吴文 <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探讨> 时珍国药研究[J] 1997 8(4) : 364-365
[5] 焦立红 任雷鸣 李青 <四种不同方法制备四物汤的疗效比较> 时珍国药研究[J] 2007 18(6) : 1441-1442
[6] 徐东宁 <对汤剂煎煮法中先煎及后下法改进的设想> 时珍国药研究[J] 1998 9(2) : 170
[7] 王力智 刘冰 <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间关系的实验探讨> 中国药房[J] 1997 8(2) : 94-95
[8] 叶雪琴 <中药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海峡药学[J] 2004 16(6) : 144-145
[9] 王亚红 张瑞芳 王雅哲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因素及中药汤剂发展> 药学服务与研究[J] 2004 4(1) : 77-79
[10]单建学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湖南中医药导报[J] 2002 8(11) : 692-693
[11]李士勇 <先煎后下中药煎煮方法及法研究进展> 湖南中医药导报[J] 1997 3(6) : 40-43
[12]董正华 <从经方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J] 1998 3 : 6-8
[13]路锦玲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1998 17(3) : 88-90
[14]林汉芳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体会> 现代中医药[J] 2002 6 : 60-61
[15]张爱国 任建素 <浅论汤剂之煎服> 承德医学院学报[J] 1999 16(3) : 247-249
[16]蔡小玲 <中药汤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桂林医学院学报(医药应用与研究专辑)[J] 9 : 173-174
[17]何祖鞭 <中药煎煮与药物疗效> 淮海医院[J] 2000 18(2) : 151
[18]杨洪霞 孙凤琴 <浅谈中药汤剂煎煮与疗效> 工企医刋[J] 2006 19(2) : 53-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