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粥食及食粥文化的特色

香港粥食及食粥文化的特色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替"粥"給出一個定義呢?據說粥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個我暫時沒有時間嚴謹考証。但是我在學習中醫方劑學的時候,曾經接觸過一些文章,可以幫助我們對粥出現的年代有所認識。

清熱方劑「白虎湯」中有梗米,與石膏、甘草、知母,加水煮至米熟。雖然作方劑用時要去滓溫服,但那幾味藥也不是那麼"霸道",我想《海皇粥店》可考慮在餐單內加入「白虎粥」一項,以廣招徠!同樣是源出《傷寒論》,醫聖張仲景在指出服用「桂枝湯」的正確方法時,曾提及稀粥。我相信這能粗略說明在東漢時代已經有粥了,張醫聖距今也近壹千八佰年呢!

難道粥經歷了千佰年!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 有米、有水、任意加上配料。但粥所以稱為粥就是它保留大比例的水份,是流質,雖然有固體的配料在內。

香港居民大部份都是南方人,似乎南方人對粥食十分響往及有研究,故香港的粥食文化非常流行,亦得絕大多數居民支持。在香港!談粥不提「潮洲粥」,算你內容有多麼吸引,也只是管中窺豹,必流於片面。 「潮洲粥」已成為專有名詞,因為未曾有人提過「客家粥」、「東莞粥」之類。考其原因,相信潮汕一帶是唯一以粥為主食的地方。因為粥是潮洲人的主食,故此一定要夠飽肚,粒粒分明、份量十足。所以「潮洲粥」有一個特色,即是多米少水似泡飯,所以肚餓最好吃「潮洲粥」。 「潮洲粥」可以那麼特別及可以在人們的認知中佔一席位,相信與潮洲人五花八門、種類眾多的佐粥小食不無關係。大家可能對那些「咸酸菜」、「咸炸花生」、「咸欖角」、「炒麻葉」、「蒸大眼雞」等等並不陌生,更可能愛不釋手。 「蠔仔粥」亦是潮洲菜的經典美食。在香港也很受大眾追捧。「蠔仔粥」有引人入勝的豐富內容 : 採用大地魚、豬骨、雞、大豆芽及胡椒粒作為湯底,再加入白飯、蠔仔、冬菇絲、肉碎、蝦米、冬菜、蔥等材料。

「艇仔粥」和「及第粥」相信香港無人不識,香港人近來喜歡談'集體回憶',在香港長大的,「艇仔粥」和「及第粥」肯定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任何賣粥的地方,都一定有「艇仔粥」和「及第粥」。

「及第粥」的名字由來,相傳與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敘有關,倫氏幼時家中貧困,以賣菜為生。隔壁粥販可憐其年幼,並愛惜他的才學,每天中午以買菜為名,着倫文敘送一擔菜至粥販家,送完菜後,粥販便以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的粥招待倫文敘,作為午餐。後來倫氏高中,心念粥販贈粥之恩,重回故地吃了一碗當年老闆給他煮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其題名「及第」,並書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談及「艇仔粥」之前,我們必須說一說舊時廣州西郊。西郊河道兩旁遍植荔枝樹,叫做荔枝灣,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來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有小艇專門供應「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遞賣過去,此品集多種原料之長,多而不雜,爽脆軟滑,鮮甜香美,適合眾人口味,很受歡迎。 漸漸地﹐連陸上的小食店也出售這種叫做荔灣「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鮮的河蝦或魚片作配料,後來還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豬皮、蔥花、姜等,吃前當即煮粥滾制,芳香扑鼻,熱氣騰騰,十分鮮甜。

我們所知的「蠔仔粥」、「艇仔粥」和「及第粥」,大多數是商品形式出售。相信很小港人會在家中煮粥作為主食,當然潮洲人除外。但很多時自己會動手煮粥的原因是與疾病拉上關係的,有時是身體因病未可進食較難消化食物而煮粥佐食;有時是相信食療效果而親手炮製有補益療效的「藥粥」,因為在香港「藥粥」這觀念並不普及,故還沒有將之商品化。 雖然「藥粥」遠至宋代已有提及,但清代是「藥粥」發展迅速的年代;黃雲鵠所著的《粥譜》一書使「藥粥」療法系統專著問世。

我相信發展「藥粥」這門生意,在香港是樂觀的,並應把握中醫取得法定認可地位這個好機遇,為之其未有也,前途無可限量。說不定可解決剛畢業中醫的就業問題呢 !

『附上一則與粥有關的新聞作結束 :

腹瀉整月吃粥 女嬰缺鉀險死 (明報) 12月 12日 星期二

【明報專訊】冬天是腸胃炎爆發的高峰期,很多人遇上腹瀉也會改吃白粥「清清腸胃」,但醫生警告,幼兒因腹瀉而停飲奶淨吃白粥,隨時會引致營養不良,使腸壁細胞萎縮而加劇大便稀爛的情,廣華醫院便接收過一名十一個月大女嬰,連續腹瀉壹個月都只吃白粥,大便愈見稀爛,其後更因為營養不足缺乏鉀質,令四肢無力及背部彎曲不能站立,須接受深切治療救回性命。驗血顯示,女嬰的鉀濃度只有2.3mmol/L,較正常的3.6至5.1mmol/L低,營養師評估,她入院前每日吃白粥只能攝取到30毫克鉀,相當於標準值的4.3%,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取量也只是正常的一半。但導致她足足肚瀉了壹個月的原因,並非此病毒性腸胃炎,而是因長期只吃白粥,令身體缺乏營養,導致腸壁細胞萎縮,直接減弱其吸收功能,令大便稀爛更嚴重。』

日期 : 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日